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title-icon

铜仁丰源村镇银行

0856-6956789

欢迎您来电咨询
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银行动态

Bank Dynamics

银行动态

铜仁“地无三里平”将永远成为历史

时间:2016-11-30

笔者1949年进贵州时,就听到三句顺口溜,用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里平,人无三分银”来形容贵州的贫穷落后。由于国民党各级政府的贪污腐败,只向人民榨取,不为群众办事造成了贵州各种经济条件都非常差,特别是交通。

1950年5月笔者从贵州省军区机要处调铜仁驻军46师师部机要股时,从贵阳坐军区雇请的私营木炭车(当时中国不产汽油,汽车烧的是用木炭发生炉产生的煤气),走得非常慢,拉的是46师部队的军装,已是五月天了部队还没有换装,穿的还是棉衣,只好号召战士将棉花取出改成夹衣。笔者乘坐的汽车从贵阳出发走了七天才到铜仁。第六天晚上到了抚溪江渡口,由于没有电灯渡工不渡,只好在河滩露营一夜,第七天才到铜仁。

1950年的铜仁虽然素称“黔东门户”,也只有一条从大龙经铜仁———松桃———秀山至重庆的抗日战争时期修的战备路。由于长期失修,实际上是到通不通。当时铜仁的物资主要是靠锦江把铜仁的农副和工业品(水银、朱砂)运到湖南常德,生活必需品(布匹、盐巴、百货)靠船从常德运回。当时的铜仁下南门、中南门两个水运码头非常繁华。由于交通不便,人们的活动全都是步行。通信极端落后,电话经常打不通、听不见,当时铜仁群众形容铜仁“电话不灵(不通)、电灯不明(一根红线,基本上是上边是电灯,桌子上点蜡烛)。为保证各县与地委保持联系,主要是靠笔者带的密码电台。住在思南把收到的电报用军邮武装分送到德江、沿河、石阡、印江。

1951年11月我从思南回铜仁时走了七天。当时的铜仁至思南的第一条公路开始动工,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,没有施工机具,全部都是人工,长达七年才修通通车。后来相继修通了煎茶至德江、德江至沿河、江口的过江屯至石阡。到了1958年末,基本上做到了县县通路。笔者70年代任地区交通局长时,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限制,国家的积累有限,不可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交通基本建设。长达7年只达到了全地区61个区基本上都修通了公路,全地区只有铜仁至大龙60多公路油路,各县区(镇)虽然都通了公路,由于受修路时的经济条件限制,路面宽度、坡度、弯道半径都只达得到三级以下等级,故车速提不高,大吨位车辆不能行驶。由于交通落后,地区工农业得不到发展,运输成本高,工业产品没有竞争力,农产品“豆腐盘成肉价钱”,更谈不上保鲜。

80年代开始,随着改革开放,贵州的改革开放大潮也随之到来,工农业的发展,国家有了资金投入。铜仁的公路迅猛发展,人们都懂得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。中央为了全国全面实现小康,改革开放政策向西部倾斜,大量资金投向公路改造,短短的30多年,现在已是县县通高速,乡乡(镇)通油(水泥)路,村村通公路,全市8县2区已有高速公路567公里,169个乡镇乡村公路2.3万多公里(含泥路),基本上已形成公路网络。由于公路形成了网络,路况大大的改善。过去铜仁到思南要行程一天多,现在只要一个多小时。也由于县县通高速,货车的载重量大大提高,行驶速度的提高,运输成本的降低,加之铜仁电力与省电并网,思林、沙沱水电的开发,铜仁有了充足的电力,加之铜仁的改革开放优惠政策,使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项目不断的投向铜仁,带来了铜仁的税收、就业快速的增长,带来了铜仁第三产业、旅游业的发展,带来了农副产品长了腿,可以运向外地,带来了铜仁茶业等农副产品的深加工,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值和知名度。

交通的发展带来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,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就业,人们的收入也大大增加,交通方便了,人们的收入提高了,买私车的也多了,出行旅游也多了。带来乡村旅游热,农民的收入也增加得很快,给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,真正体现了要想富先修路,“有了路人才富。”

现在的铜仁不但县县通高速、乡乡通油路、村村通公路,还有了机场、铁路。交通的发达、工农业经济的发展,带来城市面貌的改变。铜仁城区的面积也在迅速扩大,城市的宜居条件也在不断改善。现在已是汽车牵成线,路灯穿成串的繁华景象。那种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里平,人无三分银”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。现在是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摘掉贫困帽子,贵州决心不拖全国的后腿,铜仁也要和全省同步全面奔向小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转自:铜仁日报)

 

background_img